指导教师
陕西省西安中学 政治 高级教师丁丽萍;历史 高级教师姒吉霞;地理 高级教师饶春燕
政治
回归课本
熟悉考点
名师指导
时政作为解题的背景材料
应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书本上,最后复习阶段大家都要达到这样一个水平,必须在头脑里面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在睡觉前回想一下,第一课课题是什么,第一方面讲了哪些问题,自己的答案是什么,你就可以慢慢按照课本的知识分析它,回答它,在考试的时候考到哪个知识点,你就可以非常迅速地把那个知识点拿出来,形成一个双向思维,提高答题的效率。
现阶段没有做新题的必要,只要把过去做过的题拿出来总结得失即可。社会热点很多,但不会考纯时事的内容,社会热点一般是作为背景材料出现,因而只要看一看时事材料,以时事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理论分析方面的练习就可以了。
名师点睛
答选择题掌握临考技巧
一般来说,一分钟做一个选择题的速度就可以,35道选择题加上涂卡的时间大约就是45分钟左右,但也要看具体情况,如果选择题比较难可能就会慢一些,但不要在一个问题上纠缠过久,每一科所用总时间也是大致相当,如果不能合理安排时间,前松后紧,或者前紧后松都不利于考出最好水平。做题最好按照题目顺序来回答,但对个别学科知识掌握差别比较大的同学来讲,可以先做自己拿手的学科试题,把不拿手学科放到最后。
在考场上要善于取舍,有舍才能有得,对于摸不着头绪的题,暂时舍弃,专注于自己拿手的试题,把会的做完美,不要丢分。回过头来再看自己不会的,如果仍然没有头绪,那也不能放弃,如果什么也不写就一分都没有,对于选择题随便选一个也有25%的可能性,对没有把握的选择题,先可以用排误的办法,先把错误选项去掉,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排异,比如:题目让选择经济道理,那么哲学、政治就可以排除;题目让选择唯物辩证法,那么唯物论、认识论就可以排除;题目让选择哲学原理,那么方法论就可以排除等。假如最终还是在其中两项中犹豫,那就凭直觉选择,选对的概率较大。对于主观性试题,如果对材料不理解,找不到材料和所学知识的结合点的话,就按照题目的要求将原理一一列出来,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联系,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总之绝不可以有空白试题。只要努力就有收获。
考前警示
找准得分点答对答全
历年来,在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在回答问题出现非智力因素的失分。主要原因是回答问题层次混乱,缺乏逻辑性,指向不明,把存在问题答成原因或措施。回答问题高度不够,停留于表面。回答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扣题不准,发散思维能力欠缺。考虑不周全或概念不清,术语运用能力欠佳。答案文不对题,随心所欲作答。另外就是书写不规范,答案抓不住关键词。
历史
答题记得“论从史出”
名师指导
主干知识了然于胸
以专题复习形式对教材再做一遍知识梳理,明确教材体系,做到心中有纲目;很多同学由于对于历史阶段特征不够明确,复习起来总是觉得内容多多,不知如何下手。最后冲刺阶段,5本教材三大板块,每一部分的回顾都可结合教材目录以专题形式将教材内容梳理一遍。
如《中国古代史》部分,首先明确古代史的朝代更迭,将统一和分裂的几个历史阶段搞清楚,然后按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四大专题进行知识梳理。
对于《中国近代现代史》要尤为注意,因为2008年考纲此部分内容变化较大,增加考点较多,再加之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60周年,故而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阶段内容要十分明确、清晰。从近年高考阅卷的情况看,基础知识不扎实是我们很多考生得不到高分的致命伤。送分题把分送不到学生的手上不能说不是个遗憾。故而,最后复习阶段,考生一定要对照考纲,认真读书,要准确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和外延,要能准确再认再现每一个知识点。尤其对于学科主干知识,一定要做到了然于胸。 同时,看书时要细致、全面,包括序言、小字、注释、图表等都要加以关注。特别是教材中的图表,如地图、实物图、照片、形象图等要多加关注。考纲规定不考的内容不必去看。
名师点睛
总结试卷,用心纠错
在回归课本的同时,认真总结高三以来做过的有质量的试卷。尤其对于自己曾经的失误,一定要认真总结。属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带入课本进一步识记、明确;属于知识盲点内容的,立刻查漏补缺,不留复习死角;属于审题技巧和知识重组、整合等能力问题的,要注意总结规律。对于错题我们要多角度思考,举一反三,不留遗憾。 |
考前警示
四个“一定”记心中
考场上,按照题目顺序答题是比较科学的方式,这样不易漏题,也比较容易掌握答题时间。但一卷和二卷的答题时间一定要合理分配,要尽可能地避免“前松后紧”的情况出现。
一定要及时填涂机读卡,避免最后因草草填涂,出现看错、漏涂、错行等失误导致的失分。
一定要仔细审题,甚至在试题上划出题目的信息点,避免因漏答而导致的失分。
主观性试题一定要用历史学科语言分层次作答,避免因逻辑关系混乱、想一句写一句而导致阅卷老师漏看的失分。
书写一定要规范,避免因书写潦草、阅卷老师看不清而导致的失分。
客观性试题不留空,即使不会,也要尽可能地选出自己认为对的答案;主观性试题不留白,实在自己总结不出答案,可照抄材料;要明确“论从史出”,即使自己得不出结论,也不要忘记表述基本史实。
地理理顺知识体系查找弥补漏洞
名师指导
从地理学角度回答问题
地理学科据反映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或许大家会觉得它比较像理科科目,在最后阶段的地理复习中,时间少、知识多、效率低是许多考生在学习中的共同特点。因此,理顺知识体系、查找弥补漏洞、回顾总结答题技巧、提高复习效率是复习的关键所在。
理顺知识体系是指在最后几天复习中,根据自己平时的地理学习笔记,按照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顺序对知识进行整理。
在整理记忆的过程中可以先回顾知识的大框架,再取其中一个框架标题以背记目录的方式进行回顾。
在回顾和整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以往试卷中的错误试题进行回顾,将这些错题再做一遍,遇到仍然不会的试题可以寻找答案或请教老师同学,将这些错误所涉及的知识漏洞解决清楚、掌握基本原理的实践应用。
在平时的试题讲评教学中,老师往往会根据学生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试题错误原因分析。
注意从文字、图面、选项三个通道提取信息,注意将信息与知识体系结合在一起,明确问题的思考路径,依据地理学视角整合信息,回答问题。
名师点睛
答题用语要规范
在答卷过程中,首先要浏览试卷,对试题的难易程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按照先选择题后非选择题、先会后难的顺序来答题。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时间基本上是1∶1。
地理答题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问题,明确思路,整合信息,归纳答案。审题要清楚问的是什么,如原因(自然、人为)、条件(有利、不利)、影响(正面、负面)、区位(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经济、社会、环境)、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明确解答问题的思路,整合信息来源如自然原因从地气水土生五个方面思考,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包括气候、河流、地形与交通、资源、科技、旅游等等。
在答案归纳表述中要注意运用地理语言表述气候特征,如果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则用寒冷,如果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15℃以下则用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则全年高温。表述地形广阔坦荡、千沟万壑、崎岖不平。
考前警示
不要害怕复杂的图像系统
一些同学在看到一些新颖或烦琐的地理图像系统时,往往不认真阅读试题或图面信息,将简单问题轻易丢掉。其实看起来复杂的图像系统问题往往很简单。
此外,实行网上阅卷之后,试卷经过扫描到屏幕上,书写不整齐、断句不明显的试卷给阅卷带来很大困难,也是造成失分的一个因素。因此,书写一定要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