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前对孔子的认识也大概只觉得他是一位伟大的儒士。但读了小小的一本《孔子》,让我对孔子的认知又加厚了不少。
孔丘,出身并不好,孤儿寡母,少且贫贱。他通过自学和向人请教,精通了“六艺”,饱读诗书,以德服人,最后又授之于人,后教弟子七千。他热爱他的国君、人民与国家,却迫于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之大环境,一再寻找他的“明主”,却屡不得志。孔子因“礼”注定不能成为一代政治名家,但却因“礼”而成为一代思想家,教育家。今天我首先敬佩孔子的是他伟大的教育思想能不拘于那个时代,如:
1.“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当时的社会以贵族精英阶层为主导,至于读书、享受教育那是贵族的特权,而孔子能兴办私学,打破常规,并且还办的很出色,培育出一批名士,拥有大量弟子和再传弟子,这不但说明了孔子的知识渊博,德才过人,而且还隐含了私学教育的必要性,私学同官学一样重要,甚至更能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
2.孔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与宗教分离。中国古代的教育不像西方那样依靠宗教,传教士和神职人员,而依靠真正有真才实学的儒士们,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问他鬼神的问题,曾曰:“敬鬼神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这种“重人道”“轻天道”的思想是进步的。超越了那个畏惧巫鬼的时代。他让学生们活在当下,启迪学生认识自己的伟大。后人对孔子的敬仰,那是他自身的魅力所致,并不是一种宗教教义趋势后人去崇拜他。他使人们活在现实,摆脱宗教神学的统治。
3.一个施教者的伟大之处是对于自己有深刻的自我认识,不断完善自己,再把这种品质、授之于人,以使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孔子就是这样的人。孔子“十五立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似乎每走一步,都替自己定了个目标,有个计划,而且从志于学的那天起,就立志在学业和品德修养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自己不惑,也使人不惑,自我奇偶碍于十分积极,躬行实践,不耻下问,先使自己成为一代良师。而他树立的教师的修养形象也值得今天教师们好好学习的。对学生一视同仁,对课业精益求精,诲人不倦,热爱自己的学生。
中华民族是有德性的民族,我是从民族品质对古人、后人以及国外人士的影响上来看的,这不能不归功于孔子这样的伟大教育家们千百年来孜孜不倦的育人精神。后人将发扬这些思想,保存这些优秀的文化精神,让它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渭南市瑞泉中学历史教师 陈利平)
作者简介:陈利平是一名上知两汉统一,侃侃论天下,下说三国争霸,娓娓道古今的80后女老师。2012年,在《青年文学家》上发表论文《基于建构主义下的高中历史教学》;2014年5月参加新疆兵团历史讲课大赛,获兵团级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