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个体形成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在教育环境下人和人之间偏差的典型表现之一是刻板效应。它铸造了人们交往的壁垒,影响了人们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有些父母,总是记着孩子的“不是”与“错误”,对孩子已经形成一种不成才的刻板印象,当孩子进步后,还是以原来的语言去评价他,这就伤了孩子的自尊,也影响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有些老师,对那些天资聪颖、成绩优秀的孩子,往往流露出喜爱之色,委以器重和青睐;而对天资愚笨、成绩较差的孩子,往往是漠视,表现出急躁和厌烦。
所以我们要摒弃对孩子的偏见、成见。事实证明,许多优秀的孩子,习惯了赞不绝口的溢美之词,遇到困难很容易情绪低落而陷于困境;许多后进的孩子,由于习惯于冷遇和轻视,丧失了克服困难的信心而自甘堕落,
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向两组学生展示同样一张人物照片,要他们用文字对照片加以描述。实验者对第一组学生说,这是一位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
第一组学生描述: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
第二组学生描述: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人生道路上有克服困难的意志……
对同一个人的评奖,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提示不同,描述的结果竟然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生活中常可见到这样的例子:青年人往往认为老年人墨守成规,而老年人又往往认为青年人举止轻浮;教授总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工人则是身强力壮、举止豪爽等。
由此可见,刻板效应就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现象。刻板效应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当然,在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这方面也不例外。
那我们该如何避免“刻板效应”呢?第一:直觉很重要,但不一定可靠。第二:公认可参考,但要经过检验。第三:眼见是为实,细品方见真貌。第四:对人须培养,方为企业建功。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和老师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社会角色期望的偏差。好孩子就是听话,否则就不是好孩子;“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好”,而学习好的标准就是成绩好。家长、老师存在的“刻板效应”对孩子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和消极的影响。 (作者:陕西乐知教育 刘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