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的翻译是中学文言文考试的必考内容,下面结合陕西中高考文言文真题谈谈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方法一:扩充法
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居多,现代汉语里则双音节词居多。把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原文中的好多单音节词需要变为双音节词,这就是文言翻译中的扩充法。例:政通人和(范仲淹《岳阳楼记》)翻译为:政事通畅,人民和乐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也称后缀、前缀)。如“非知其姓与名也”(2015陕西中考)中的“知”翻译为“知道”,在如“夫不具司马迁之志(2015年陕西中考)”中的“具”翻译为“具有,具备”。
二是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节词。如“高山仰止”(2014年陕西中考)中“仰”翻译为“仰望”。
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如“妻子”“以为”“交通”“可以”等。
方法二:字形推断法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形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会意字占12%以上。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形声字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的字。形旁:表示事物的类别;声旁:主要起标声的作用;即“义”+“声”=形声字(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字的具体含义。)
例:“逾石而往有石泓”(2012年陕西中考)中的“逾”形旁是辶,猜出与走有关,因此“逾”翻译为“越过,经过”。在比如:“风摇其巅,韵动崖谷”(2012年陕西中考文言句子翻译)中的“韵”形旁是音,猜出其意思应该是与声音有关,所以此句应该翻译为: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方法三:结构分析法
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2011年陕西中考)翻译此句的关键是翻译“纤”字,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微”和“纤”相对,由“微”推出“纤”字的意思应该是“微小,轻微”之意。
方法四:成语对应法
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我们知道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
例: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2009年陕西中考)中的“释”,和“释”有关的常见成语有:爱不释手,手不释卷,在这些成语中“释”的意思为放下,所以在“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中“释”的意思应为“放下”。在如“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2010年陕西中考)中,和“窃”有关的我们熟悉的成语有:窃窃私语,在成语窃窃私语中窃的意思为“背地里,私底下”,由此可推出在“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中“窃”的意思应为“背地里,私底下”。
当然除了掌握常见的实词翻译技巧外,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特殊句式,如2015年新课标I卷语文高考试题文言句子翻译: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其中金人虽不吾索就是宾语前置,这里是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的宾语前置,同学们可根据格式:主语+否定词(不、未、无、莫、弗)+宾语(余、吾、尔、自、之、是)+动词进行判断,所以这句话的正确语序应该是金人虽不索吾,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翻译就是: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文言文承载着中国悠久的文化,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为我们的学习插上飞翔的翅膀,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多积累,多阅读,多总结,为更好的学好理解好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李昊,中高考语文培训专家,中高考知名语文辅导名师,曾带出高新一中、西工大、市一中语文年级第一,铁一中语文年级第二等尖子学生,出版发行了《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一本通》、长篇历史章回小说《史说霸王城寿圣寺》等著作。